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持续爆发且高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一员,氢能收获了极高地位和评价,被称之为“终极能源”。氢能像一支碳的“消除笔”,可广泛应用于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个环节。
发展氢能产业,成为公认的发力新赛道,这一次,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精准地踩在节拍点上。
我们观察到,日前,西安海擎氢能科创研究院及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与易泰汽车科技签订合作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海擎氢能科创研究院是全国目前唯一布局氢燃烧领域的重点项目,而易泰汽车科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在氢燃烧领域规模化研发测试氢燃烧发动机的企业。
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
双“唯一”加持下,无疑传递出西咸新区在布局氢能产业上的领跑优势,而作为氢能发展主阵地的泾河新城,现阶段氢能产业发展到何种程度?随着本次签约亦引发关注与好奇。
十万亿级氢能市场
应用场景应该更大
氢能的价值,从未被低估。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定位,还是行业内对于产业潜力的评估,对于氢能的未来利用潜力、发展空间和前景趋势,都有着颇为一致的认知与评价。
特别是,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点名了将积极培育的7个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出意外的,新兴氢能被放置在核心位置。
国家层面的定位,往往传递着对于相关产业引导与支持的积极信号,加之前期的产业探索铺垫,巨大的想象空间使得氢能产业步入了快车道。
而在业内看来,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近期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60“碳中和”愿景下,据研究机构预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
这一增长潜力不仅预示着它将催生一个十万亿级别的新兴市场,也意味着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
瞅准机遇的各大城市,已然开始发力。据《2023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5日,合计收录地方政府发布的氢能政策438项,这些政策基本覆盖了发展规划、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等多个类别。
陕西和西安自然不例外,作为传统能源重镇,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早早出手谋划氢能布局,一如对待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支持,投入足够的政策倾斜,激发地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创业者等各类主体,聚合力、谋高地。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风口浪尖之上更要把准方向。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氢能产业,不可避免出现概念理解的狭隘,例如当下大量目光聚焦在氢能车上,大量资本蜂拥让单一赛道显得更加拥挤。
“氢能产业链其实很长,横跨能源、电力、交通、工业等领域,包括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的公开观点,将氢能赛道更多可能性一语道破。
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部分主体的目光已经开始向新的赛道聚焦,从交通领域向工业领域应用转换,发展模式也由“下游需求拉动上游供给”向“上游供给扩展下游需求”转换。
事实上,在业内看来,氢能在发电、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大量需求反而可以带动交通领域用氢成本下降。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工业原料,氢能的用途应该有更广阔的情景,未来的爆发点很多……
大胆布局氢能产业
西安将重心放在哪?
而捉住当下,方能有抢滩未来的机会。
在市场尚未成型和固定之前,谁能发掘更多可能性,就有更多可能在未来氢能产业版图上占据更好的位置。
目光投向陕西,陕西和西安都定下了氢能产业“千亿”目标。
省级层面,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并且规划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以西安为牵头城市的氢能示范城市群以及榆林-延安-西安与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
无疑,西安是全省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而在市级层面,西安则提出了到2035年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周期上看2035年并不遥远,10年时间足够一条产业链的塑造与成型,只是要知道,当下技术更新、行业“洗牌”的速度并不会停留或等待,想要在氢能产业上冲到全国前列,占得优势,西安必须提速。
如何提速?则需要从当下西安氢能产业布局的基本盘中,寻找突破点。
目前看来,西安初步具备了“上游制氢-中游制储运-下游应用”的链式基础,拥有西交大、西工大等全国知名的氢能科研高校资源,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等企业绿氢制备及储氢装备技术全国领先,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等企业具备氢能新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盛世盈创、秦氢元等企业具备电堆及核心部件研发生产能力……
可以看到,西安的重心和优势依旧以创新研发端为主,在制氢、储氢、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可转化的技术成果,为产业成型成势提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结合西安氢能产业发展特点,西安将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设在了西咸新区,并且提出将依托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等,建设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
同时,在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分别设置科技研发基地和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突出重点,在上游供给端技术提升和产能提升“两手”抓。
应用场景上,西安将重点放在以空港和陆港为主的几大综合枢纽,并探索将氢能应用延伸到航空航天、文旅等产业。
“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构建出氢能产业在西安全域崛起的基本格局,而作为全省的核心,西安在氢能板块的创新引领、错位发展模式,将联动支撑陕北和渭南的氢能生产、供应,撬起“陕西氢能”后发先至的大通道。
“泾”水化气为氢
成为主角后该如何发力?
将氢能产业先导区设在西咸新区,其背后逻辑十分清晰。
作为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泾河新城拥有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先试先行,面向氢能新蓝海可发挥空间大。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又拥有西部创新港,创新要素聚集,在产业链上游研发和成果转化上优势明显;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区,可塑空间大,并且规划建设有10大特色产业园,在产业承载和聚集性发展上势头突出。
如今渭河北岸已成规模的光伏产业基地即证明了这一点,泾河新城在短短时间内,实现了光伏产业从0到1的巨大转变,其中不乏区域投资眼光的长远,综合服务效率的支持,以及能够为产业、企业、项目落地,在创新、人才、资金、平台、技术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和真金白银的支持,形成有龙头引领、产业链企业聚集、孵化项目不断涌现的产业生态,从而为区域崛起树立起自己的优势。
而光伏产业的成型,其实也赋予了泾河新城持续扩大、延伸新型能源产业可能性的重大契机。
氢能,即是泾河新城投向目光的新赛道。
去年5月,“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揭牌,成为西安氢能产业先导区中的核心;11月,秦创原·氢能重点项目暨共性测试平台正式投用,全省首条全自动氢燃料电池电堆产线、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系统装配线在泾河新城正式投产,同月,泾河新城得到省科技厅授牌秦创原总窗口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
诸多光环加持,站在全省视角,泾河新城显然成为了省市区三级认可的主角,担起重任的泾河新城,也有了更大的冲劲,以更加活跃的大动作巩固这张成绩单。
单以去年共性测试平台的投用为例,用区域企业盛世盈创技术部经理卫东的话说:“仅此一项配套,就能让企业省去大量成本,提高科研效率。”
而盛世盈创与泾河新城企业秦氢元、旭氢时代等等,共同被写入了《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之中,成为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支柱。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泾河新城引入及培育已落地氢能企业32家,数量约占陕西省20%、西安市40%,初步形成“制-储-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
泾河新城氢能产业聚集的速度和体量远远超出预期,如同光伏产业的快速成势,氢能产业复刻了成功路径,这些企业的价值,同样已经开始显现,订单和合作纷至沓来。
今年,盛世盈创、秦氢元与协氢(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共同签署新建年产50000台套小型风冷堆氢燃料电池全自动化产线及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空压机应用的战略合作协议。
融欣矿业与西安开沃签署了氢能重卡购车协议,未来两年内将陆续投入350台氢能重卡;西安开沃、盛世盈创签订了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采购协议,这批重卡均采用盛世盈创提供的氢燃料电池系统。
当企业从产业链中受益,收获“甜头”的还有泾河新城。
而站在成果上回看过去,为了吸引和培养众多氢能企业的成长,其实泾河新城也下了不少功夫,为企业牵桥搭线,在税收、厂房上扶持,解决园区服务配套等问题方面不遗余力。
旭氢时代执行总经理孙剑在回忆泾河新城为其创业之路提供的条件时,坦言扶持很给力:“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成了我们与西安交大陶文铨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帮助公司解决了在电堆研发制造中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此外,泾河集团对我们产线建设几个关键阶段的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泾河新城仍在继续加码重投氢能产业,我们观察到,近期《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泾河新城氢能产业)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方案中制定出具体二十项重点任务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推进秦创原·氢合湾“1站、2所、3中心、多园区”发展格局加快成型,共建氢能装备产业聚集区和氢能应用生态圈。
面向氢能产业,泾河新城所描绘的蓝图中,有着无数机遇和可能,这幅蓝图,亦需要企业、高校、人才来共同执笔绘制。
在未来十万亿级的氢能市场上,为陕西和西安争取更多主动权,作为主角的泾河新城,仍需大胆布局、继续努力。
上一篇:液氢无人机首飞,陕西氢能突破 |
下一篇:首飞成功!重大技术突破! |